当孩子终于迈进了理想中学的大门,家长们松了一口气的同时,又不免有了新的焦虑——到了初中之后,数学学习内容相比小学,其实是有大幅度增加的,难度也出现爬坡,对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要求自然也更高。而且作为基础学科,数学确实对其他科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但是,任何一门学科学习都是有有方法可循的,初中数学也不例外。
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,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。例如,在代数式的概念(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)中,很多同学忽略了“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”;
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,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。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;
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概念、公式的记忆。记忆是理解的基础。如果你不能将概念、公式烂熟于心,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?
概念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,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加深记忆的。既要牢记其内容又要知道它是怎样得来的,可以运用到何处,达到活学活用的地步。 更细心一点(观察特例),更深入一点(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),更熟练一点(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,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)。
看例题、做习题的目的是体会定义、定理、公式法则的运用。每一道例题都是有针对性的,会针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设计思维方法的学习。看或者做题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它的思维方法,在头脑中形成对每一类题型的“通用”解法(正确的思维定势)。这样就能触类旁通。有些同学会有这样的情况:老师讲过的题会做,其它的题就不会做,只会依样画葫芦,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,无从下手。原因就在于不明白数学知识是怎么应用的,解题时是怎么思考的。 题海无边,总也做不完,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。要想将题目越做越少,就要学会归纳和总结。对做过的习题做总结,分析想法的产生及错因的由来,所以数学加编辑觉得同学们一定要学会巧利用错题本!甚至于做了哪些习题?用到什么概念,定理或公式?用到什么解题方法?属于什么类型?哪些是自己能熟练解决的,哪些还有困难?会做的以后少做或不做,有困难的不会的要多做,重点做都要总结一下,然后分类。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,真正的做到“任它千变万化,我自岿然不动”。 看例题、做习题一是要体会定义、定理、公式法则的运用,从而记忆和巩固所学的定义、定理、法则、公式,二是要总结归纳解题的思路和方法,将题目越做越少。
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: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,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。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去弥补。
会做却做错的要分析原因,总结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?错在哪里了?那么正确的思路又是什么?不会做的,要请教,然后把它记在本子上,并及时复习相关的内容。 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,一方面查漏补缺及时复习相关内容;另一方面反复在出现错误的原因,会不会是关键点没有解决,从而认清自己学习的状况。其实做题就像挖金矿,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,只有发掘、冶炼,才会有收获。
其实这句话是有含义的,如果一发现现问题不经思考就问,就不是好习惯了。只有经过自己反复思考仍不能理解或解决的问题,赵老师才是正道。如果不思考就问只能说明对问题不够重视,不求甚解;不会的问题也不问主要是不好意思,怕问老师被训,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。其实这样的顾虑是多余的,对知识的掌握因人而异,没有必要因为别人的看法打乱自己的步调。而且要及时问,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,前面的知识不清楚,学到后面时,会更难理解。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学科慢慢失去兴趣。直到无法赶上步伐。 “勤学”是基础,“好问”是关键。对于很多无法启齿的问题,讨论是个好方法。一个比较难的题目,经过与同学讨论,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,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。不过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,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。 把“做作业”当成考试,平时做作业时,要不看书,不请教,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;解题要规范,有条理,演算要清楚整齐,避免出现计算错误。把“考试”当成做作业。在实际考试中,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,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。
初中三年,如何让孩子少走弯路?过来人经验,请转给孩子!